李易亲自替老部下抬棺的消息,仿佛是长了翅膀的风一般,眨眼间,便传遍了整个开封城。
城里的权贵,以及老百姓们,说什么的都有。有人挑起大拇指,夸赞李易果是仁义之主;有人则暗暗咒骂李易,如此擅长邀买人心,果是大奸大恶之辈。
不过,不管外界怎么流传李易的逸事,在李家军,李易的威望,显然此前更高了不少。
天下万权,兵权至要!
只要军队的向心力爆棚,不管外面怎么样的风云变幻,李易统统不在乎!
自从当了执政王之后,李易尽管很舍得放权,也精简了很多事权给内阁、六部和九卿。但是,偌大的原,诸事繁杂,李易处理公的时间,也跟着越拉越长。
李翠萱、韩湘兰和叶晓兰,毕竟是女流之辈,她们在内室帮着写节略,承担秘书的职责,实际早惹来了满城风雨。
很多臣的话,说的都很难听,什么长此下去,必出第二个武则天之类的警语,已经让李易的耳朵听出了老茧。
李易心里很有数,自从他登执政王的宝座之后,翰林学士院,由昔日的清贵之所在,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喝茶聊天闲散之地。
这人呐,利益一旦受损,必定会心生不满。外面那些传言,基本都是这些词臣的家人,暗宣扬出去的。
俗话说的好,打江山易,坐江山难!
这个难,难在如何平衡各方的势力,将蛋糕分的不至于落差太大,让人完全无法接受!
没有专职的词臣协助处理政务,显然已经不可能了。于是,李易放出风去,将从翰林学士院内,挑选十名词臣,充当贴身学侍从。
武之道,在于均衡,偏废一方,只能大大的误国!
对于臣集团,李易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。毕竟,不是所有的臣,都会卖国求荣。
作为一个成熟的政客,李易能有今日之成,法术势兼容且平衡的统驭之道,他自然是娴熟无。
通俗的说,也是不能把臣子们都逼成了铁板一块,掺沙子、打棍子和挖墙角的各路手段,缺一不可!
和臣官僚集团,在一定程度达成妥协,这是必要的。但是,这不意味着,李易从此信任臣们。
权力,必须要制衡,绝不能偏袒某一方。
按照李易的构想,内阁是一摊子,侍从的臣是一摊子,还有一摊子其实是他的女人们。
在这个时代,皇权的顺利更迭,其实是重之重。
俗话说的好,人有旦夕祸福,月有阴晴圆缺,李易也不敢保证他能顺利的活到九十九。
一旦李易出了大事,整个江山由他的哪个儿子名正言顺,且无可争辩的继承,成了决定政权和平交接的关键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