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凡自然也知道杨凯说的不一样是什么意思。
杨凯是高凡最早的合作伙伴,他曾经帮高凡优化过化学清洗剂的配方,后来还主导了维生素c工艺流程的研究,为沧海化工做过很多贡献。
高凡对杨凯也颇为慷慨,从最早赠送一台计算机给杨凯,到后来以各种名目给杨凯支付劳务费和分红,前前后后给杨凯的钱不下百万。
手头宽裕了,杨凯自然不必像其他老师那样苦哈哈地去申请十万八万的科研经费,有些课题一时申请不下来,他便自己掏钱做了,给研究生发的津贴也是自掏腰包支付的。
说来也是一个黑色幽默。因为杨凯不在意钱,很多研究说做就做,结果成果便出得比其他人更快更多。而有了成果,各种基金就会主动找上门来,很多时候甚至是基金委的人求着他去申请,这也算是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循环。
吴子贤的情况和杨凯大不相同。他因为帮高凡开发了几个表面活性剂的配方,而能够固定地拿到一些专利分成,但额度不及杨凯。吴子贤除了给家里寄一部分钱之外,把余下的钱都投入了自己的科研项目,是纯而又纯的“用爱发电”。
吴子贤在化学系读完了硕士和博士,然后便直接留下了,目前是化学系的一名助教。除了完成系里的各项工作之外,他把所有时间都用于研究一个多年前就确定下来的课题:
二氧化碳合成淀粉。
这个课题,高凡是有数的。其一,他知道这个课题是可以研究出结果来的,在与吴子贤聊过之后,他也确定吴子贤目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。其二,他知道这个课题的难度有多大,吴子贤现在起步,至少要20年以后才能见到成果。而且这也是建立在未来国家能够加大力度进行投入的基础上的,如果仅凭吴子贤自己的力量,200年也不见得能够成功。
在成功之前,吴子贤的所有努力,在旁人看来基本上就是白费力气。无法出成果,就申请不下课题,只能是自己不断地往里贴钱。此外,没有成果也意味着吴子贤几乎无法评上高级职称,这在高校里可是非常致命的一个缺陷。
简单说,杨凯自掏腰包搞科研,最终是名利双收,现在已经评上了副教授,据说教授职称很快也能评上。
而吴子贤同样自掏腰包搞科研,却至少在20年内必定是名利两空,没准就要把讲师头衔一直用到退休了。
也正因为此,杨凯才会觉得自己和吴子贤不一样。
而且,杨凯是打心眼里佩服吴子贤的。
时下,大家最流行说的话就是“一切向钱看”。能够耐得住寂寞,一心追求理想的人,实在是少之又少了。
本章完
!-- 翻页上aD开始 --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