沉长林没有说实话…</p>
随着国际形势恶劣,很多电影,尤其是中小影片,特别是探索性的、实验性的、年轻导演的艺术性电影,充满了不确定性。</p>
再直白一点,拍完了,两年还是三年能拿到放映许可?</p>
没有人能说清楚。</p>
这样的不确定性,给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忧虑,钱啊、投资啊就不会往这些电影上投了…</p>
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…</p>
连上映都充满不确定性,谁还投资电影?</p>
更何况,“探索性的、实验性的、年轻导演导的中小型艺术电影”在院线方看来,翻译过来就是“不赚钱的电影”。</p>
所以,最好的办法就是一窝蜂聚焦主旋律。</p>
经济下行,资本方越来越保守,拍了电影要保证过审核快速通过,迅速上映的…</p>
首选题材那当然是主旋律…</p>
甚至总结出了一条规律:爱国+老戏骨+小鲜肉+扇情喊口号=高票房?</p>
于是,今年国庆档,全都是主旋律了…</p>
再这么下去,你看有几个人自发进电影院!</p>
……</p>
除了《十三邀》,沉长林还上了《圆桌派》。</p>
《圆桌派》的主持人窦文韬比许知远会采访多了!</p>
许知远跟人聊天的时候,总会问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,满满都是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偏见…</p>
你想去颠覆XXX吗?</p>
你想去突破XXX框架吗?</p>
你怎么看XXX时代?</p>
窦文韬不一样,他喜欢听,偶尔插科打诨…</p>
沉长林畅所欲言,提到了学院教育:“我以前上学的时候,导师们很看不上主旋律,甚至在我看来神作的《大决战三部曲》,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入流的东西,是纯粹的政治任务,至少他们的言谈给我是这种感觉。”</p>
“后来我自己看书,然后大概了解了,其实电影制作是有基础流派的传承的,背后是思想史和文艺史。</p>
欧洲一套,苏联一套,美国一套。</p>
这三套结构都有各自的艺术风格,以前我国的电影师承苏联,有严格的艺术手法,改革开放后,我们开始学习欧洲那套东西了,自然就看不上苏联…”</p>
“我觉得现在搞文艺的这批人都脱离群众太久了,根本不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艺作品!”</p>
“现在的情况,我们一方面为国家崛起自豪,另一方面,为自己的遭遇愤愤不平,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干点什么…”</p>
“我之前一直思考中国梦跟美国梦的区别,你看,美国梦,其实就是崇尚个人奋斗,只要我勤劳奋斗,就能当上白富美,迎娶CEO,走上人生巅峰!这种价值导向翻译成中过古代文字其实就是‘出人头地’…”</p>
“那中国梦是什么样的?”</p>
“就是儒家讲的修齐治平,修身,齐家,治国,平天下!简单来讲,就是共同富裕,全世界只有中国搞脱贫…后来又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,中国梦齐全了!”</p>
“我去年找了几个编剧写了一个《咖啡还是茶》的剧本,讲述的就是乡村创业故事…这个故事跟《中国合伙人》完全相反,《中国合伙人》是美国梦,是往外走,往上走,到城市去,去华尔街上市;《咖啡还是茶》则是回到家乡,扎根农村,把人带回来,把东西送出去。”</p>
“包括《药神》,这个事能解决,就是因为国家富裕起来了…”</p>
……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