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msp;emsp;这是夏完淳的亲爹,此前在福建当知县。前段时间举城投降,由于官声极好,救活百姓无数,因此可以直接做县丞。但是,必须到白鹭洲书院进修!
emsp;emsp;夏允彝和陈子龙是好友,但两三年不见,两人观点相差极大。
emsp;emsp;随着大明社稷日暮西山,东林党、复社内部也在反思,很大一部分人变成“调停派”。
emsp;emsp;即调停党争,大家放弃私怨,一起共谋国事。
emsp;emsp;历史上,随着崇祯的死亡,“调停派”越来越多,都不想再搞党争了。但当权者却不愿调停,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,夏允彝和张岱都坚决主张调停。
emsp;emsp;等到弘光小朝廷覆灭,“调停派”变得更加彻底,认为君子不应结党,朋党必然祸国殃民!
emsp;emsp;夏允彝继续说道:“君子不党,党必有祸。一旦形成党争,万事非黑即白,于国于民有何益处?”
emsp;emsp;“君子不党,小人却会结党,排挤打压之下,则满朝尽为小人!”陈子龙反驳道。
emsp;emsp;两个昔日好友,当着赵瀚的面,就那样吵起来。
emsp;emsp;刚开始,赵瀚还在笑,因为复社分裂了,而且是思想根源的分裂。
emsp;emsp;突然之间,赵瀚笑容消失,他想起自己的大同社。
emsp;emsp;如果建国之后,天下全都是大同社成员,那跟没有大同社有何区别?
emsp;emsp;肯定会变成那样的,大同社今后占据高位,所有人都打破脑袋往里钻,最终人人都是大同社之人。到时候,大同社就是儒教,儒教就是大同社,两者将难以区分彼此。
emsp;emsp;既然这样,那还要大同社作什么,直接改变儒教不行吗?
emsp;emsp;或者说,直接把儒教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!
emsp;emsp;夏允彝和陈子龙的争执越来越激烈,其余士子纷纷加入其中,当场演变为上百士子的大论战。
emsp;emsp;柳如是听得心惊胆战,不时朝赵瀚望去,观察其是否被激怒。
emsp;emsp;实在是争论得太离谱,甚至有人提出虚君,让皇帝稳坐高位,君子结党以治天下。
emsp;emsp;哪个皇帝听了不发怒?
emsp;emsp;“啪啪!”
emsp;emsp;争执良久,赵瀚拍手,示意众人安静。
emsp;emsp;“吁!吁!吁……”制止不了,亲卫开始吹铜哨。
emsp;emsp;这下终于安静了,士子们冷静下来,有不少人惊出一身冷汗,发现自己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话。
emsp;emsp;赵瀚笑道:“这样的大辩论,以后也可以搞,可称之为学术之争、思想之争。但是,争执不可带到官场,更不可带到朝堂,我对党争是不能容忍的。”
emsp;emsp;“总镇英明!”
emsp;emsp;众士子高呼,已然心悦诚服。
emsp;emsp;他们刚才吵成那样,还说限制皇帝的权利,把皇帝变成菩萨塑像,赵瀚居然没有因此而愤怒。
emsp;emsp;这位赵总镇,真的心胸开阔啊!
emsp;emsp;“发书!”赵瀚下令。
emsp;emsp;差役从箱子里,取出最新版的《大同集》,内容增加了《原君》、《原臣》、《原民》三篇。
emsp;emsp;赵瀚说道:“大明为何社稷将覆,我今天懒得赘述,《大同集》里面写得很清楚,为何分你们的田也写得清楚。这是最新版,增加了三篇文章,诸君可以仔细阅读。”
emsp;emsp;陈子龙拿到书之后,迅速翻开三篇新文,发现署名居然是黄宗羲。
emsp;emsp;并非黄宗羲独自完成,在修改补充细节时,邝露提了一些建议,赵瀚还补足了某些内容。
emsp;emsp;陈子龙迅速读完,结合孔孟之言,又结合自己所思,一下子就豁然开朗。
emsp;emsp;三篇文章,论述了君民臣的关系,确立了君民臣的责任,如此构建出完整的国家理念。
emsp;emsp;以民为本,以君为首,以臣治国。
emsp;emsp;天下万民,是一个国家的根本,君臣必须为万民服务。万民并非特指士绅,而是以黔首为主体。今后不得再称君父,也不得再称父母官。
emsp;emsp;这种浅显的道理,放在明末非常让人震撼,即便儒家早就有类似言论。
emsp;emsp;说得更郑重一些,君民臣三篇,是赵瀚的立国之基!
emsp;emsp;原,最初的,开始的。
emsp;emsp;原君、原臣、原民,即探寻君、臣、民的本来面目。
emsp;emsp;把这个搞清楚了,治国方针就明白了,可称之为“三原主义”。三篇文章,今后将作为小学必修课,随着小学的普及,让所有百姓都知道,让“三原主义”深入人心。
emsp;emsp;官员可能会变质,《大同集》可能被束之高阁,印在百姓脑子里的“三原主义”,却谁也不可能凭空抹去!
emsp;emsp;不顾众士子的震撼,赵瀚笑着说:“诸君,中午宴饮,下午带你们去看大同军队!”